1

下水吧,孩子!—關於獎勵制度

20-IMG_7441.JPG  

天氣轉冷後,游泳變成一件折磨人的苦差事,老師完全能體會孩子的心情,要在冷天脫衣、下水、濕淋淋上岸,真的很不容易。即便游泳池水溫一直保持在30度左右,對孩子來說,還是十分痛苦。這週又適逢氣溫驟降,無論是不小心/刻意忘記帶泳衣、還是央求爸爸媽媽拿出免死金牌,松山隊的孩子對游泳課是能躲就躲。

 

為了鼓勵孩子下水,也讓勇敢游泳的孩子獲得一些小報酬,老師祭出了「凡下水者,賞雞蛋糕!」的獎勵制度,一方面希望誘惑/激勵孩子勇於挑戰天氣,一方面也為他們補充一點上岸時的熱量。雖然孩子每天都有美味點心可以享用,但對他們來說,「雞蛋糕」被歸類為零食,而且是排名數一數二厲害的那種。有時去民生社區活動中心打球,歸途上老師也會心血來潮買個小點心給他們,所以雞蛋糕的誘惑可說是相當龐大。(冠希甚至在隔天問老師,那生日壽星可以吃雞蛋糕嗎?天啊...孩子,雞蛋糕也太小確幸了吧!)

 

果然,這招一出,當日要下水的孩子,眼睛都為之一亮,看得老師在心底是笑了又笑,孩子的心願好小喔...雞蛋糕就可以讓他們好滿足,可愛翻天了。健康國小的游泳課還有三次,就讓我們來看看,雞蛋糕這個誘因,可以持續多久吧。

 

在剛開始和孩子相處的時候,其實一直想培養他們的「自發性」,所以除了言語上的大力讚美,我從來沒想過要給予什麼實質上的鼓勵。

直到Vicki老師來到松山隊,常常三不五十給孩子一些小糖果,獎勵他們在生活中的好行為,我才發現,「糖果獎勵」這個紅蘿蔔,真的會讓孩子們跑起來。從旁觀察許久,和Vicki老師請益、經過諸多討論,才慢慢察覺並歸結出來:對於小一的孩子,要先建立起「規則」,讓他們在生活裡落實,漸漸發展成「習慣」,才能真的建立起他們未來的「主動行為」。就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興趣和學習動機,有些人喜歡自我成就感、有些人喜歡得到讚美、有些人渴望獲得獎勵...。

 

當然,不是每件事情都要以糖果作為誘因進行,自己責任範圍的事情,無論如何,就是要完成,那是「責任」。但我想,適度鼓勵,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完成一些事情吧。

 

想到田田前陣子常常吃藥,田媽媽就在藥包旁邊放了一顆糖果,作為田田吃藥完的小鼓勵,就是個很好的誘因,田田也會比較願意把苦苦的藥吞下去;但像軒軒,吃藥總是非常阿沙力,一口就把藥粉給吞進肚子裡,眉頭都不皺一下,我曾問他,給他一個小糖果當作吃藥獎勵好否,他帥氣地說,不用。又或者,嫻嫻總是會在用餐後,自動自發把碗盤洗好、桌子擦得乾乾淨淨,還會順手撿起地上的垃圾和飯粒,但是其它男孩們總是要老師不斷提醒,威脅恐嚇,總算做好時大肆稱讚,才能勉力完成。

 

每個孩子都好不一樣啊。

對我來說,既要達到「公平」,又能依照每個孩子的需求去設置獎勵制度,並且徹底執行,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...,看來這方面,身為老師,也是需要孩子和家長們即時的提醒和鼓勵啊(紅蘿蔔!)。

 

#2

今天不睡覺!—關於抉擇


午睡與否,向來是孩子們間兵家必爭之地,怎麼說呢,因為永遠都會有「不想睡覺可是不能不睡」和「可以不睡覺」的人。
孩子總是希望玩樂時間能夠永遠不結束,但是卻被老師催促著要躺下睡覺,每回到了午睡時間,被規定要睡覺的他們,小小的眉頭就會皺起來,一副苦中有苦的模樣。
 
原先老師的規定是:無論如何,所有人都必須躺下三十分鐘、安靜不動。但是有些孩子真的無法安靜下來,任憑怎麼威脅利誘,就是翻來覆去睡不著,忍不住會講話、滾動,連帶讓整體午睡氣氛都有些鼓譟。因為卜卜老師向來沒有什麼失眠困擾,一直無法理解,到底為什麼孩子會睡不著,直到Vicki老師分享了她童年的經驗,我才能慢慢理解,真的有人是不會因為平躺安靜而進入睡眠狀態。
 
後來老師嘗試要用說故事的方式,引導孩子們乖乖入睡,孰知也許是選擇的故事類型太過動態,每次一講故事,大家就興奮得要命,老師本人也ㄍㄠˇ ㄨㄟ,一講就是二十分鐘,講得太過癮,不小心把午睡時間用掉了....。
 
再接下來,老師試著把不睡覺和睡覺的孩子區隔開來,午睡時間到了,就讓有「免睡金牌」的冠希和宥勳進到書房去,自己從事自己的活動。但是小男孩們湊再一起,總是會忍不住講話,每每都需要老師再三提醒,才能稍微抑制聊天遊樂的慾望,就連請他們讀書,也會不禁要和彼此分享一些書上看到的好玩圖片跟點子(學伴的用意在此,也不在此啊!)。有時候跑進跑出書房,一下子要喝水、一下子要上廁所、一下子想要跟老師分享書上的內容,每逢週一、週四,卜卜老師就必須往來書房跟午睡客廳之間,然後午睡的孩子也會因為房門的開開關關而被擾動。
 
這個結果會導致午睡的孩子們大嘆不公,為什麼不午睡的孩子就可以擁有玩樂的權利,他們一邊躺在客廳盯著天花板、一邊想著書房裡頭發生的好玩事,彷彿午睡是懲罰一樣。雖然老師盡力維持客廳的安寧,有時他們也的確會因為躺平而慢慢睡著,但心理上總是過不去「不公平」這個想法。
 
 
適逢十二月是DFC實踐月,Vicki老師建議,那麼就讓孩子們坐下來好好討論這個議題,究竟要怎麼解決午睡與否的「問題」。
於是,某日中午又到了午睡期間,我們所有人圍成一圈,開始討論。
 
#討論1
 
卜卜老師:「有些人的爸爸媽媽有規定他們要午睡,有些人的爸爸媽媽則是同意他們可以不午睡, 如果你們覺得不公平,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?」
 
田田:「我其實一點也不想午睡!而且不公平,不睡覺的人都可以進去裡頭玩,還很大聲。」
 
(眾小孩附和:對啊對啊!)
 
Vicki老師:「但還是有人需要休息,不睡覺的人要尊重睡覺的人的權利啊。」
卜卜老師:「比方宸宸週一晚上要上游泳課,就很需要休息,不然會很累喔。」
 
冠希:「我一點也不會累!」
宥勳:「我超討厭午睡的。」
嫻嫻:「我也可以不睡覺啊。」
軒軒:「我有時候會想睡覺,有時候不會想。」
宸宸:「爸爸有規定我要睡覺...。」
 
卜卜老師:「那大家覺得,如果不午睡會有什麼結果?真的不會累嗎?我有聽爸爸媽媽說過,你們不午睡,回家就很累很累,累到沒辦法把你當天要做的事情做完耶。」
(大家沈默。)
 
田田:「如果很累的話,就要睡覺。可是如果不累,就可以不睡覺。」
(田田似乎真的對午睡議題非常在意,這次討論都帶頭發言。)
 
Vicki老師:「那要怎麼知道你們累不累呢?」
 
孩子們此起彼落:「打呵欠就是很累」、「寫作業的時候打瞌睡」、「下午喊累的話就是很累。」
 
田田:「假如很累的人,那一個禮拜都要睡覺。」
 
老師:「如果是禮拜四很累的人,就要一路睡到下一個禮拜喔?如果你們回去,有爸爸媽媽跟老師說你們很累,就要睡覺喔。」
 
#討論2
 
老師:「那不睡覺的人可以做什麼事情?萬一吵到別人呢?」
 
孩子:「不睡覺的人可以寫作業、畫畫、看書或是玩。」
 
老師:「玩?可是這樣不公平啊,如果要玩的話,那大家都不要午睡了。午睡時間可以講話嗎?」
 
孩子:「不然不可以玩,也不可以講話。」
 
老師:「如果玩耍的人講話吵到別人呢?」
 
田田:「那也要睡覺一整個禮拜。」
 
就這樣,全體孩子決定同意實施「自己決定要不要睡覺」制度,並承諾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 
老師在想,也許經由孩子自發性的討論跟決議,能讓他們掌握自己午睡與否,藉由這種由內而外的方式,而非「凡事都是大人說了算」,更能遵守制度吧。
至於成效如何,我們就讓孩子實驗幾週,再靜待後果囉。
 
 
arrow
arrow

    雅德賽思松山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