卜卜老師曾於五月份參與樹火紙紀念博物館主辦的每季一紙活動,非常好玩,會針對當季最盛產的植物來造紙,當時我參加的是用曬乾的絲瓜入紙,讓絲瓜的纖維浮於紙上,原來紙不只有平面狀態,也可以是有厚度的立體物件呢。

 

暑假期間就很想帶孩子去、卻屢屢因颱風延宕行程的樹火紙紀念博物館,總算在中正隊多多老師的揪團之下成行了。

 

造紙活動實在太有趣了,許多團都報名參加,活動當日下午,將近五十個孩子湧入小小的博物館。

幸好,負責導覽的姊姊非常有經驗,要大家蹲坐下來,在一樓大廳,先聽她說明幾個造紙的步驟。

IMG_5745.JPG

↓ 接著,導覽姊姊帶大家到造紙區,那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機器、篩網和水槽,看得孩子一頭霧水,悉心的講解便開始了。

IMG_5747.JPG

↓ 導覽姊姊先把已經製成的紙拿出來,請大家摸摸看這張紙的觸感。

IMG_5759.JPG

IMG_5751.JPG

↓ 接著示範如何「抄紙」,也就是撈起紙漿。但在抄紙前,必須先把裝有紙漿的水槽攪拌均勻,以免紙漿都沈澱在底部。

IMG_5764.JPG  

在迅速講解流程之後,接著我們就要移動到頂樓的造紙區去親自體驗手工造紙囉。

樹火紙紀念館是一棟四層樓高的建築物,一樓前半部是造紙工具及紙藝品販售區,後端為造紙示範區和樹火紙基金會辦公室;來到二樓是特展區,目前的展覽名為「移動的光」,透過反射鏡片和玻璃,在博物館的白牆上製造出相當有趣的光影;三樓則是常設展區,介紹各種紙張原料及纖維構造,還有顯微投影機可以讓孩子觀察紙張的密度,超級好玩!四樓就是最有意思的造紙體驗區。

 

↓ 當期特展《移動的光》網站banner,樹火紙紀念館的文宣品做得都很有質感,lay out很美(圖片來源:樹火紙紀念館網站)
lll2  

↓ 成批孩子跟著導覽老師走上頂樓,就看見四處掛滿了厚厚的吸水紙,有木造大水箱,分成四個水槽,裡頭裝的是打好的紙漿,旁邊放著整疊的篩網。

(圖片來源:樹火紙紀念館網站)

museum_a1  

↓ 孩子們很興奮地圍繞在水槽旁邊,等著導覽姊姊告訴他們抄紙的步驟,自己實地操作一次。有水的地方,孩子就喜歡,小手時不時還要碰一下因為紙漿而白濁的水。

IMG_5772.JPG

↓ 首先,把植物纖維丟進紙漿水裡頭,這次我們用的也是剪得碎碎的絲瓜。

IMG_5773.JPG

↓ 再來,要用木框篩網將紙漿「抄」進網內,導覽姊姊說,要先把紙漿攪拌均勻,抄得才會平整漂亮喔,這次的紙漿還帶了一些淺淺的紫色。

IMG_5776.JPG

↓ 我們隊上的孩子都非常認真,互相幫忙,像嫻嫻就先幫軒軒把紙漿拌勻。

IMG_5778.JPG

 

IMG_5779.JPG

 

抄紙的步驟如下(因為卜卜老師忙著幫孩子造紙,有些步驟沒來得及拍照):

攪拌紙漿 → 以篩網抄紙(把紙漿均勻過濾到篩網上) → 把水濾掉 → 將吸水紙鋪在網上、反轉 → 用毛巾壓住篩網,反覆擦拭吸水 → 將篩網輕輕剝離吸水紙。

經過以上步驟,就會發現剛剛抄的紙已經附著在吸水紙上,再將這張紙曬乾/烘乾即可。

 

臺北天氣較溼冷,自然晒乾需要較久的時間,樹火紙紀念館有特殊烘紙的機器,半小時之內就可以將紙烘乾,大家在等待紙乾的時候,就在三樓常設展區看植物纖維,用顯微鏡觀看紙張裡頭縱橫不同的纖度,連卜卜老師都看得目不轉睛,驚歎於微物之美。接下來再由Vicky老師進行有獎徵答,大家玩得不亦樂乎。

 

導覽姊姊趁等待空檔時,還教大家如何在家裡自製手工紙,不用跑到博物館裡頭也可以做出非常有特色的紙張。只要有果汁機、篩網和廢棄的紙張就可以完成,隨著準備素材的變化,紙張的顏色也會有所不同。

卜卜老師家裡剛好有一塊篩網,是先前參觀紙博物館買的,計畫天氣好的時候,我們自己也來在基地做紙玩吧。能夠用手觸碰紙漿、自己決定紙張的厚度,加入不同素材的纖維,讓紙也可以是活起來的藝術品,多好玩?而且透過體驗紙張的製造,以及對造紙歷史的認識,孩子們往後在使用紙時,會比較懂得珍惜,每張紙都是樹木或植物以生命換取而來,而非理所當然會出現。

 

最後,等待是甜美的,大家總算都拿到親手做的紙了,貼心的樹火紙紀念館還頒發了有孩子姓名的小獎狀,證明我們有來過這一遭喔。

IMG_5783.JPG 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雅德賽思松山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